<p id="9h7df"></p><p id="9h7df"></p>

<pre id="9h7df"></pre>

<pre id="9h7df"></pre>

    <pre id="9h7df"><del id="9h7df"></del></pre>

    返回頂部
    聯系電話
    15318973735

    臨朐隱士村

    發布日期: 2018/6/23 9:16:52   人氣:1731   加入收藏

    隱士村位于臨朐縣城西南24公里、五井鎮政府駐地西9公里處。南、西、北三面環山。西部、北部同青州市李家園、孟埠、南道等村以山脊為界;南靠來家崗、轎頂子山,山南為局子村、白芽寺;東與平安地村接攘。

    圖片.png

    相傳春秋時期,有兄弟二人分別為敵國將領。一日,陣前相遇,皆黯然傷神。哥哥想:“帶兵打仗雖是各為其主,但連年戰爭,相互殺伐,老百姓流離失所,更何況今日骨肉相殘,這不義之仗不打也罷?!庇谑鞘毡貭I,當夜微服出走,來到一處山溜,隱居一生。人知其事,便將此山溜取名“隱士溜”,沿襲至今,隱士村由此而來。(隱士溜東西向長約8公里,自東至西分別是第二個莊(因第一個莊于光緒三十四年被大水沖毀)、菜園、平安地、魏家莊、郭家橋子、后峪、安家莊、王家莊,史家莊、北湖10個自然村組成)

    隱士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,順河依山而建,房屋鱗次櫛比,錯落有致。

    東起第一個自然村為安家莊,俗稱隱士。明嘉靖十五年(1536)安姓自今龍崗鎮徙此立村,因稱安家莊。后安姓衰,尹、陳、王、鄭等姓相繼遷入,村名沿稱。(尹氏家族系山東省臨朐縣城關街道辦獅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122世孫璋甫公后裔)

    第二個自然村為王家莊。明洪武年間,戰爭頻仍,王氏祖先為躲避官兵追殺,逃至此北山石洞中,躲過一劫。后繁衍生息,立村為王家莊。王姓祖先藏身石洞尚存。

    史家莊為第三個自然村。史氏祖先史冊,于清乾隆四年(1739)由縣內巖頭村徙此立村,稱史家莊。村內史姓人口占全村40%以上。

    北胡為第四個自然村。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益都王墳鎮胡家宅胡氏兄弟進軍、進祥遷此,一居小河南,一居小河北,分稱為“南胡”、“北胡”。胡氏兄弟無嗣??滴跄┠?,史姓自史家莊遷入南胡,清乾隆年間,譚姓自茹家莊遷入北胡,村名沿用。南胡住戶于1985年全部遷入北胡,至此南胡有名無村。

    隱士全村有史、王、尹、陳、鄭、譚、朱、張、楊、趙、昝、李、吳、韓、高、徐、孫17姓,310戶,965人,除兩名彝族婦女外,均為漢族。史、王、尹、陳、鄭5姓,占人口的80%.

    明至清宣統二年(1910年)屬臨朐縣孝慈鄉隱士社;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五井區隱士社;1930年屬第五區天井鄉;1944年劃歸益都縣嵩右區;1946年3月劃回臨朐,仍屬嵩右區;1952年5月屬第五區石峪鄉;1956年屬五井區石峪鄉;1958年2月,撤區并鄉,屬五井鄉,9月屬五井人民公社;1984年屬五井鎮至今。

    全村耕地819畝,以梯田坡地為主,分布于山嶺溝壑間。土壤以淋溶褐土為主,比較貧脊。傳統種植以小麥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地瓜等為主,兼種少量小雜糧。明清時村周山坡多植梨樹,后年景荒亂,多被殺伐。20世紀80年代后,因地制宜,調整種植結構,發展林果生產,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。1985年以來,在山嶺薄地、堰邊、荒坡間栽植山楂樹9000多株,柿子樹1.8萬株,人均年增收1500元。利用閑散零碎地塊種植丹參、桔梗、黃芩等中草藥,人均年增收500多元。擴大黃煙種植面積,為五井鎮黃煙基地村之一。

    隱士梨,為著名地方特產,色澤橙黃光亮,個大味甜,以脆著稱,順梨把兩手一掰可成二瓣。據清光緒《臨朐縣志》載,隱士梨曾為貢品。邑內有“腰莊核桃隱士梨”之說。史家莊一株古梨樹,樹齡240年,高11米,胸徑0.9米,冠幅9米。

    1989年開始實行新村規劃建設。過去的石草房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磚瓦房,門樓高大,庭院漂亮,街道整潔,村貌煥然一新。

    此處自古偏僻閉塞,只有一條小道翻過廟子嶺通往溜外,搬運貨物全靠肩挑人抬,到五井趕集要走兩三個小時。1976年冬,鎮政府幫助修建鄉村公路,自此破天荒地通了汽車。2007年復又硬化水泥路面?,F在到鎮政府駐地只需十幾分鐘車程。

    過去嚴重缺水。逢枯水期,村中男女老幼擠在僅有的一處山泉邊接水,大桶小罐擺成長龍,晝夜排號。來客人借水喝的事經常發生。1995年在鎮政府扶持下,打深機井1眼,修揚水站兩座,鋪設管道近萬米,1996年全村吃上清澈潔凈的自來水。

    1986年冬,架設高壓輸電線,1987年1月,家家戶戶用上電燈,結束點油燈的歷史。2008年,有電視機305臺、洗衣機143臺、電冰箱55臺。

    20世紀80年代前,村民與外界聯系靠書信。1975年,只有大隊辦公室安裝一部手搖式電話。1996年安裝程控交換機,有固定電話不足10戶。2001年開通程控光纜,安裝固定電話150多部。2007年,移動公司在村南山上修建通訊塔,全村現有手機300余部。

   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,村內兩處私塾,一處在史家莊,由史蘭芳坐館,一處在安家莊,由尹同心執教,后改為國民小學,在安家莊,先后由陳道三、尹冠謙任教。學生上課租借民房。1957年冬,在王家莊建起學校,教學條件有很大改善。學校設4個年級,兩個復式班,有教師3人,校長鄭萬選。1977年普及初中教育,小學“戴帽“辦初中班,辦學規模擴大到7個班,有教師9人。1995年,濰坊“三產辦”在學校原址援建一所“希望小學”,后因生源逐漸減少,2005年與平安地小學合并。

    1961年設衛生室,有醫務人員1名。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,資金籌集,采取生產大隊、生產隊、社員各出一部分的辦法,社員每人每年交醫療費2元。參加合作醫療的社員,在本隊醫療室看病不交錢。醫療室治不了的重癥和急癥,由醫療室介紹到醫院治療,醫藥費憑單據回大隊酌情報銷。合作醫療室醫務人員稱赤腳醫生。后因經營不善,合作醫療解體?,F有衛生室1處,醫務人員增至3名,全村100%的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。

    2006年利用原小學校院,建成文化大院,設閱覽室、遠程教育室、黨員活動室等。

    隱士村有縣級以上黨代表1人,人大代表1人,縣、團級以上干部5人,本科畢業和在校生69人,其中碩士生15人,博士生1人,杰出專業技術人員3人。

    陳同來,中共臨朐縣第三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。王永貞,臨朐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
    尹冠美,大校,正師級,現在解放軍蚌埠空軍某部任職。鄭建民,現任壽光市武裝部長,中校。鄭建軍,碩士,曾榮獲濰坊市“十大杰出青年”稱號,現任東營市委常委,紀委書記。鄭建義,曾任中共臨朐縣紀律監察委員會常委、監察室主任,中共臨朐縣委副秘書長、信訪局長、縣直機關黨委書記等職,系中共臨朐縣第十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代表、濰坊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。

    史學善,博士,1992年到日本講學(中國哲學史)一年,1996年在新西蘭國家商學院華人培訓中心任教。尹冠洪,碩士,淄博齊魯石化高級工程師。史學坤,五井鎮中學高級教師,曾在《中國地理教育參考》、《天津教育》、《山東教育》等國家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,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。陳光華,碩士,臨朐五中校長,全國名校校長。史蘭峰,副高級職稱,曾任濰坊市市立醫院院長,已退休。王建亭,1976年生,東北師范大學碩士,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任教,講師。譚金娥(女),1980年生,山東師范大學碩士,現在青島求實職業技術學院任教。尹兆華,1981年生,南京炮兵學院碩士,現就職于南京炮兵學院政治部。史明,1985年生,鄭州大學碩士,現就職于鄭州第六設計院。尹凱,1986年生,鄭州大學碩士,現就職于鄭州大學附屬醫院。陳華增,上海海洋大學碩士,現在青島水族館工作。鄭成棟、鄭華賓在讀碩士研究生。史紀關,勝利油田第七中學高級教師。

    史紀奎,1938年參加八路軍,部隊轉業后,任棗莊市衛生局局長,離休后于2004年去世;王清政,1940年參加八路軍,部隊團級干部,轉業后任中共張店區委招待所支部書記。譚廣吉,1965年生,1983年參加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,現任河南省南陽市公路局、中共紀委副書記。

    著名石匠藝人尹同元(1885—1960),自幼隨其父尹學堂學手藝,聰明好學,悟性高,及長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成為遠近聞名的石匠師傅。無論是修建門樓、牌坊,還是雕刻繪畫,樣樣精通。20世紀30年代,曾同彌河東一石匠高人比試技藝。尹同元雕刻一臺戲,戲臺上人物栩栩如生,各具情態,令人嘆為觀止。河東藝人雕刻一鳥籠,籠中小鳥活靈活現,惟妙惟肖。尹同元自覺不如,甘居其次,但仍為彌河西第一作頭。1929年,臨朐縣長馮祖仁因清剿五井一帶土匪,五井鄉紳為其立功德碑,碑即尹同元所造。碑高約4米,寬約2米,中有五井團總尹維棟書“萬家生佛”,4個大字雕刻遒勁有力,瀟灑飄逸,吸引不少書法愛好者觀摩。尤令人稱道的是,他能自書、自畫、自刻,時稱“三絕”。晚年不再外出勞作,常背一鏨包到北山打石連環消遣。石連環環環相套,串串相連,非一般技藝所能為。尹同元去世后,河西石匠技藝無出其右者。

    圖片.png

    百歲老人史紀剛(1908—2008),晚年逢盛世,子孝孫賢。本人性格豁達樂觀,喜歡散步,且邊散步邊哼吟小調,活脫一個老頑童。

    村民素有擁護革命,積極參軍參戰的光榮傳統??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幤陂g,參加八路軍和解放軍的有12人。其中烈士4人:史蘭廣(1919—1947),臨朐戰役犧牲。史蘭增(1915—1947),萊蕪戰役犧牲。尹化笛(1917—1945),濰縣戰役犧牲。譚云法(1921—1947),萊蕪戰役犧牲。

    民國初年,益都王墳鎮南道村村南云臺上,盤踞著以趙光慶為首的一伙土匪,經常下山燒殺搶掠。村民自發組織民團抗擊土匪。1929年農歷4月21日上午,民團手持大刀長矛,沖上云臺山,與土匪展開激烈的肉搏戰,終因強弱懸殊無功而返。土匪惱羞成怒,一路追殺至安家莊,遂放火燒莊。時當初夏,風干物燥,整個村莊成為一片火海。逃離的村民回家時,眼前一片廢墟。全村死4人,傷8人,燒毀房屋65間。

    日偽統治時期,鬼子漢奸漁肉百姓,草菅人命。因隱士村沒有交上強行攤派的1000塊大洋,1944年8月21日,駐扎在郭老崮的漢奸夜襲隱士村,擄走村民15人,用剌刀剌死1人,剌傷1人,搶走牲口5頭及一大宗物資,燒毀房屋20多間。被擄走村民的親屬求親告友,四處借貸,支付巨額贖金后,漢奸才釋放人質。

    來家崮,仰天山支脈,海拔798米,是五井鎮境內較高的山,以險峻著稱,因明末來字顯在此占山為王而得名。崮頂南面是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,東側遠望像一巨大轎頂,從北面看巍峨壯觀,似天安門城樓。僅東北角山脊一條陡峭小路可達山頂。崮頂平坦,中有一凹陷石坑,是當年來字顯盛水石甕。從崮頂西南順山而下,過一條長200米、寬不足10米的平坦山脊,系來字顯溜馬的地方,當地稱“馬趟兒”。來家崮東側山腳下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平臺,來字顯曾在此處建樓,稱為“南樓”。1962年,一村民在樓西側挖出一口來字顯用過的三足兩耳大鐵鍋。來字顯身材魁梧,力大無比,武藝高強,善使大刀,故有“大刀來字顯”之稱。幾百年過去了,來大將軍劫富濟貧,交友比武的奇聞軼事,仍在民間流傳。

    北胡村西1公里處,有條坐北朝南的山溜—庵子溜,其梯田石堰中,保存著一座十分完整的古佛塔。塔高約1.5米,塔帽為多角圓形,塔身系六棱柱體,塔基為多邊圓形。塔正面有“仰天山道禪師壽塔”與“承安五年五月初十日”字樣。字為楷書,雕刻工整精細。據考證,承安為金章宗完顏年號,承安五年為1194年。此塔為尼姑塔。解放后尼姑庵遺址尚存,現已墾為農田,唯有尼姑當年舂米用的石臼仍存石堰中。從佛塔碑文可見,尼姑庵應與仰天寺建于同一時期。


    上一篇: 臨朐宋香園
    国产亚洲Aⅴ在线观看|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|国产中文日韩欧美综合视频一区|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观看
    <p id="9h7df"></p><p id="9h7df"></p>

    <pre id="9h7df"></pre>

    <pre id="9h7df"></pre>

      <pre id="9h7df"><del id="9h7df"></del></pre>